媒体报道
《城乡建设》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申世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筑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4-05-29 浏览次数:775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城市安全工作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张国清副总理在 2024 年 4 月 16 日考察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时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科技支撑,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效能。确保实现重大危险源全覆盖,确保风险早感知、早识别、早预警、早发布。
清华大学安全团队于 2003 年组建,20 年来,始终面向国家城市安全重大需求,紧扣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自身发展特色和清华大学的多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城市安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自 2014 年以来,清华大学联合安徽省、合肥市,坚持面向国家城市安全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影响城市安全的新型隐蔽风险,聚焦城市燃气爆炸、桥梁垮塌、路面塌陷及城市火灾等高发事故的防控难题,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协作,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构筑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首次提出“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理念,实施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智能装备开发、工程系统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创新等长期攻关,建成了我国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探索形成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在全国推广。国务院安委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徽省发文推广,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设区市重点领域全覆盖,创新形成了“1+16”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体系,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保护伞、护城河。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一如既往强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区域示范、产业培育等功能,与住房城乡建设各级部门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创新辉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我国城市安全领域更多“安徽样板”“合肥模式”。
来源:《城乡建设》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