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合肥日报: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模式走向全国

发布日期:2021-06-22 浏览次数:2189


依托两万多个前端传感器,来自全市桥梁、主干管线的数据实时进入监测系统,一旦出现异常便会预警……这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的情景。


城市安全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2016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实施应用,打造城市生命线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综合支撑平台,共同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运行安全网,构建“智慧安全城市”新业态,有力提升了城市居民幸福生活指数。


应急管理部高度肯定我市形成的工程科技与管理科学创新成果,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推荐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推广实施。目前,这一成果正在佛山、烟台、武汉、徐州、马鞍山等十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在全国率先研发和实施应用


“城市中的桥梁、燃气、供水、排水、电梯等城市基础设施担负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等功能,是城市的生命线。合肥市高度重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依托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实施应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2016年我市启动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一期项目;2017年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据了解,针对交通桥梁、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热力管线等,我市建立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将公共安全科技与物联网、云计算、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实现对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突发事件快速响应。

此前,城市生命线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管理交叉、关联性强、缺乏统一技术支撑。对于这一难题,我市创新城市安全管理的机制体制,成立了国内首个“7×24小时”值守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该中心作为市级机构纳入合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形成了市政府领导、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运行机制。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面向全员的系统性安全培训机制,上从政府部门领导、权属单位主管领导,中至专项管理和业务管理人员,下至值守和巡检人员,定期、定向、定制性开展培训工作,极大强化了各层级、各类型、各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力支撑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综合安全保障。

成功预警防范险情6000多起


“城市生命线工程实现由‘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监管’转变。”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7年运行以来,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供水管网泄漏、路面塌陷、沼气浓度超标、桥梁重型车辆超载等各类突发险情6000多起。较运行前,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有效提升了合肥市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二期工程将全面投入运行,将更好地保障市民身边各类设施安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工作人员说。(华新红)

报道链接:http://https://mp.weixin.qq.com/s/Rs98ez_hh9JW8tItZxpq9A